據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從2013年到2019年針對全台1119位65歲以上的老年人所做的調查發現,原來是吃的不夠所導致的營養不足。黃仲丘攝


老年人注重吃的健康,但怎麼身體還是虛?根據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從2013年到2019年,針對全台1119位65歲以上的老年人所做的調查發現,原來是吃的不夠所導致的營養不足。目前國內還沒有針對老人家的老人飲食指南手冊,該學會呼籲衛福部國健署應找專家學者合作,訂出最適合老人的飲食建議,讓老人家知道該怎麼吃。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科學顧問、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教授潘文涵說,針對這3年期間所蒐集的65歲以上的老人飲食調查發現,進入65歲後的老年人,身高、體重、肺功能、肌肉量都會顯著下降。進一步分析身體衰退和飲食的關聯發現,台灣高齡者在飲食營養上存在3大迷思,分別是:會挑營養的食物吃,但其實吃的不夠、堅守少油、少鹽、少糖,導致食慾下降,讓老人家吃的更少;有些老人家會刻意吃少控制體重,但反而減到肌肉、蛋白質,反而造成肌少症上身,變得更不健康。潘文涵說,老人功能衰弱的指標包括,體重不自主下降、走路變慢、握力不足、筋疲力盡、體能活動等5項。衰弱可分為三個階段,第一個階段是正常、第二階段是出現其中一種症狀,就是衰弱前期;出現兩項症狀,就代表已經進入衰弱期。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,臨床上很多老人家會從退休有空後,開始注重養生,並且刻意少吃減肥。但根據過去研究,老人家如果刻意快速減重,有一半減下來只會減到脂肪、蛋白質。甚至有患者因為膝蓋痛,刻意減重,反而讓大腿股四頭肌肌肉量減少過多,不但疼痛無法解決,連站都有問題。陳亮恭表示過去有國內研究指出,老人家維持輕度肥胖,身體質量指數(Body Mass Index, BMI)維持在18.5到35之間,反而死亡率比小於18.5的老人家要來的低。從臨床上發現老人家飯吃不夠的原因有味覺、嗅覺退化,讓食物變得不好吃、牙齒不好,影響咀嚼、肌肉流失影響新陳代謝,不容易餓、衛教認為老人家不要肥胖,導致的刻意減重等原因。呼籲老人家還是要保持足夠營養,在失能前保持營養的質與量,做好打底。特別是蛋白質,建議每人每日每公斤應攝取1.2到1.5克的蛋白質,預防肌少症。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營養組召集人黃清真教授表示,80歲以上的長者已經吃得不夠,除了滿足營養外,也不用限制老人家吃喜歡的食物,吃喜歡的東西增加食慾,搭配營養食物,兼顧飲食的質與量才能預防功能衰弱。目前國內的飲食指南僅針對一般人,還沒有針對老人家的老人飲食指南手冊,呼籲國健署應找專家學者合作,訂出最適合老人的飲食建議,讓老人家知道該怎麼吃。(黃仲丘/台北報導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autyand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